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初步研究50430
TUhjnbcbe - 2020/7/8 16:52:00

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初步研究


国家发改委通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在多种经济活动中,旅游业通常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与引领作用。随着城市带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必将迎来它的*金发展机遇期。此背景下,分析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及其现有开发利用情况,探讨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结合各城市旅游发展的不同特色,提出各市旅游统筹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树立区域整体形象品牌、设计精品旅游路线等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经济发展。


中国论文


近年来,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Rogerson以南非索韦托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共享发展成果,高度强调区域旅游对南非旅游经济的意义。相关研究评价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感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学科领域内相关研究日益增加。1998年,国内有关城市旅游的研究文献仅8篇,而到2007年则达到78篇,年均增长28.79%。10年来,现有城市旅游相关研究可归纳为14个主要方面,但大多集中在资源与产品开发、形象与品牌树立、个案综合性研究、城市内旅游空间结构、城市间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等方面。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已有相关学者以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主要集中于经济与*策领域,旅游研究较少。同时,研究区域多以单体城市为主,大尺度的城市带有机体范畴的旅游发展研究急待补充和完善。


本文基于旅游发展视角,以大尺度皖江城市带有机体为案例地,分析其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旨在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皖江城市带范围的界定


如图1所示,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是我国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现状


(一)旅游资源禀赋状况


皖江城市带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皖江城市带拥有一批高质量、高级别的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分布,旅游价值巨大。


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资源总量有较大差异。以国家级自然与人文景区(点)为例,宣城市多达26项,而数量最少的铜陵市却只有1项。从图2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高级别旅游资源多集中于皖西南、东南部。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皖江城市带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景区(点)的数量与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2年年底,皖江城市带共有国家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74家,占全省5A级、4A级景区总数的66.67%。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有7座城市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省总量的70%。皖江各市以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条件,以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开发并形成了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等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


此外,近年来,皖江各市接待旅游者人数与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图3为年皖江城市带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可见,皖江旅游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


1.旅游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区位交通条件优良,毗邻武汉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福州厦门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旅游消费能力较强,成为皖江城市带潜力巨大的客源地。其中,长三角是最接近于皖江地区的经济发达区域,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客源市场。据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出游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会聚集越来越大的旅游消费能力。除了在区域内消化外,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出游消费能力将大量向外溢出。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范围随目的地与客源地距离增加而减小,且80%集中在500公里以内。显然,安徽是最接近于长三角地区的中部省份,具有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天然条件,成为接纳长三角地区庞大出游流的理想目的地。


2.旅游特色明显,资源组合合理。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三大旅游圈之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4A级及以上景区78处,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特色明显,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长江水道邮轮旅游、马芜铜工业旅游、合芜*会展旅游不断发展,完善补充了现有的产品体系。各种不同风格的旅游产品相互融合,使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3.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好。皖江城市带地处中国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靠近东部城市群,接受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全省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其覆盖范围囊括了安徽、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江西等近中区域,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且消费潜力与能力巨大,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总额,均占全国约50%的比重,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区,区位优势突出。


4.皖江城市带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规模日益扩大,综合运输能力强,交通通达性好。目前,安徽基本建成了合肥、芜湖两大综合交通枢纽。蚌埠、阜阳、*山、安庆等局部交通枢纽,城市带内部城际公路正在逐渐贯通和完善,内部交通正在形成。公路方面,国家远期“四纵八横”高速公路布局中的“三纵四横”,合宁、沪蓉、蚌宁、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沿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铁路方面,京沪高铁安徽段、京福高铁安徽段穿区而过,沿江、宣杭以及铜九线等多条干线铁路也将为皖江城市带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可见,安徽已形成合肥至上海、武汉的2h交通圈,将实现合肥2小时到杭州,3小时到北京和福州。航空交通方面,现有合肥骆岗机场、新桥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池州九华山民用机场。随着这些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运营,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内河航运方面,800里皖江*金水道的治理,将在内河航运上发挥长江的水上交通作用,并带动长江旅游业实现新的崛起。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挑战


1.配套基础设施仍较落后,旅游服务能力不强。虽然皖江城市带旅游基础设施在规模上不断增多,但总体配套仍较落后。高星级饭店较少,且大部分集中于省会合肥,基础设施资源过于集中部分城市。除星级饭店外,目前还存在较多小规模的家庭式旅馆,卫生条件差,收费不合理,急需整治。旅行社运营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规范行为,导游等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景区内建设不尽合理,健全的景区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2.各市整合发展意识不足,各自为*现象普遍。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整体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在各市旅游发展中的整合意识不足,合作意向不强。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薄弱,在市场开拓、产品销售方面过于注重竞争而忽视区域合作,长远发展观念薄弱,整体竞争力不足,无法与周边知名景区相抗衡,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3.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面临外部压力明显。安徽省内,皖江城市带周围地区的旅游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皖北旅游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等对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压力。资源禀赋、资源特色差异不大,地理位置邻近,拥有共同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因此竞争激烈。安徽省外,皖江地区毗邻江、浙、沪,旅游产品同属江南风格。六朝古都南京、梦里水乡周庄等一批旅游知名品牌,都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实力。因此,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面临明显的发展压力。


四、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市旅游统筹发展


皖江各市旅游统筹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沿江各市,无论从历史演变、文化积淀,还是从现实经济协作关系看,都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关联性,易于在产品开发、营销方面保持相对一致的意见。其次,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高投低产”的阶段,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表现出对区域经济水平较强的依赖性。皖江城市带聚集着安徽最大的城市群,经济水平较高,且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好,具备吸引外部投资的优越条件。最后,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好,开发价值大。各市联合,各景点优化配置,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皖江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有利于真正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决定了其旅游发展必须走区域旅游合作的道路。加大与兄弟市县,尤其是与*山的合作,借助其海内外的声誉,在国内和国际扬名;加强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旅游区的合作;加强与长江流域地区的合作,打造旅游一体化平台。


(三)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形象与品牌越来越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的因素。鲜明的旅游形象,有利于扩大对旅游吸引力,拓展客源市场,增强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皖江城市带各市虽分属不同的行*区划,但各市在气候、自然及人文景观等方面拥有很多相似之处,深度挖掘,便可找出皖江旅游的“根”――皖江文化。所以,要树立皖江文化旅游的品牌和形象。


(四)联合设计精品旅游路线


整合各地旅游资源,设计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旅游精品路线。例如,路线一,皖江古都名城之旅:合肥―桐城―安庆―芜湖,纵观历史遗风,寻访古城新韵;路线二,皖国文学酒脉之旅:马鞍山―芜湖―滁州―合肥―桐城,文雅意蕴长,酒浓溢四香;路线三,寻访“革命在皖江”:六安―合肥―芜湖―宣城―安庆,瞻革命旧址,忆峥嵘岁月;路线四,皖江品牌收藏之旅:合肥―芜湖―泾县―绩溪,品尝风味小吃,选购特色工艺;路线五,生态教育之旅:安庆―池州―铜陵―宣城,观珍禽异兽,走生态之路。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初步研究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