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猫奴夏目漱石的文学路
TUhjnbcbe - 2025/4/27 16:26:00

年,一个百无聊赖的夏天。一只黑猫闯进东京本乡千駄木町57号,成为这里的一只不速之客。

一开始,大家并不喜欢这只不请自来的黑猫,但久而久之便习惯了。在欧美国家,遇到黑猫是凶兆,但是在日本,通体黑色的猫不但不是凶兆,反而被日本传统文化看作是辟邪利器,会给人带来福气。这么想想,夏目漱石最终也就屈服了,不但不去驱赶黑猫,反而开始准备饭食。而让夏目漱石没有想到的是,这只黑猫成为了自己文学上面的引路猫。

“我有时会去悄悄窥探他的书斋,经常发现他在睡午觉,有时还会在读到一半的书上留着口水。我虽然是只猫,但也会想点事:教师这个职业其实很轻松,要是转世为人,一定要当老师。”(《我是猫》)

严格来说,在黑猫刚刚到访的年,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文学家夏目漱石,只有英文教师夏目金之助。对于夏目漱石来说,能在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乃至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英文,曾经是他青年时期的梦想,然而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他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但他的生活却并不那么开心。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整个国家开始西洋化、近代化的进程,如此一来,英语自然是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备受国家重视。但毕竟人才太少,所以在明治维新初期,只要懂一点英语就可以出任高级外交官,走上事业坦途。事实上年,日本政界高层讨论谁来做日本近代第一位首相的时候,大家就选出了一位曾经在英国呆过两年、能说英语的伊藤博文来做首相。青年的夏目漱石,正是在这种风气下度过学生青年时代,所以成年以后他就一股脑儿钻入到英语文学的海洋里。

学生时期,夏目漱石与诗人正冈子规引为挚友,发起文学革新,试图塑造符合明治维新的新文学。然而政府显然更重视英语教师夏目金之助、而非文化人夏目漱石。年毕业后,为了躲避东京的世俗纷扰,他主动申请前往四国、九州偏远地区出任中学英语教师,一去就是7年。这段日子虽然也百无聊赖,但也让他有了生活积累,为文学之路打下基础:夏目漱石名作《哥儿》的主要故事发生在四国松山,而另一篇名著《三四郎》的主角则是从九州熊本来到东京的学生。应该说,如果没有这段阅历,夏目漱石断然不可能写出后来的这几篇名作。

年,夏目漱石终于获得了机会,在老丈人的牵线搭桥下,夏目漱石获得文部省资助,获得公费留学英国。说是公费留学,但日本政府每月只给他15英镑经费,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前往任何大学去学习英语,只能退而求其次,私下里找到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英文教授威廉·克雷格(WilliamCraig),让他给自己开小灶。克雷格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文学专家,他的出现一下子点燃了夏目漱石的文学兴趣,这位日本学子整日省吃俭用,把不多的经费用来购买原版英文文学书籍,关上房门,拼命读书。

夏目漱石注定不是那种去英国镀一层金、回国做高官的人,他刚一接触英语,就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英语文学研究之中,不但与英国人不甚交流,甚至与其他日本留学生也不来往,就连日本文部省要求每位公费留学生写的每月报告也懒得再去写。年,挚友正冈子规因结核病去世,夏目漱石受到很大打击,再加上他天天闭门不出,开始患上神经衰弱,行为异常。久而久之,“夏目发狂”的传闻飘回日本,日本政府自然不能容许一个性情不稳定的留学生继续留在英国土地,于是年12月,勒令夏目漱石回国。

回国就万事大吉了么?当然不是,年夏目漱石在日本担任起英语教师以后,他腼腆但又刻板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很不喜欢。有一次,他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训斥了态度顽劣的学生藤村操,谁承想没过几天,藤村操就投入瀑布自尽,一时间在东京舆论界引起很大波澜,这件事让夏目漱石陷入谩骂,在英国患上的精神衰弱更加剧烈了。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转机终于出现了:为了治疗夏目漱石的精神衰弱,他的好朋友、也是正冈子规的门人——高滨虚子登门拜访,他说自己正在办一份杂志,销量还算可以,想邀请夏目漱石随手写一点随笔散文,就算没有什么主题也可以,权当是帮助夏目漱石换换心情。夏目漱石盯着刚来家里没多久的那只黑猫,便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

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左右,到年1月,夏目漱石开始在高滨虚子主编的杂志《杜鹃》发表小说《我是猫》,立刻广受好评,本来只想写上几期完事,结果没想到《我是猫》那种别致的吐槽风吸引了大量读者喜爱,在读者多次“催更”之下,夏目漱石也是“被迫”执笔写了一年半,前后连载11期。文章从猫眼看世界,嬉笑怒骂之中发表自己对于人生的许多看法,成为后世“金句”:

“只有认清自己丑陋的事实,才能够资格称为老江湖。”

“人类不是情深义重的动物。他们在人际交流中流的泪,做出的同情姿态,只是生而为人必须交的税而已。这种混淆视听的表演是一种非常费心神的艺术。冷漠是人类的本性,不故意隐藏这种本性的人,才是真正坦诚的人。”

这些看似极端的评价,搭配“猫”作为叙事主体,显现出一种特殊的自嘲韵味。夏目漱石生长在日本帝国的首都东京,距离如今的皇居不过数公里之遥,也曾前程似锦,却没能踏上坦途。进入20世纪初期,世界大事日日传入耳中,但他却只是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空有理想与抱负,自认为知识高人一等,然而,一生热爱的英语文学不但没让自己飞黄腾达,反而让他成为处处受限的“多余人”。也难怪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如此自嘲:

“那张脸,就像十九世纪没卖出去,二十世纪又砸在手里的赔钱货......他(主人)究竟是什么报应,长了这么一副奇怪的脸,还厚颜无耻地呼吸这二十世纪的空气呢?”

据妻子回忆,写作《我是猫》时,夏目漱石坐在案几边上一直不断地写,几乎是一气呵成,事实上存世的《我是猫》手稿也非常干净,几乎没有改动,可见创作过程是多么畅快。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京人,夏目漱石内心一直存在“江户”式的自嘲能力,他早年间的文章也大量充斥着东京人习惯的表达和吐槽方式。如能读懂日语,那么无论读《我是猫》还是读《哥儿》,都会有一种极其畅快的洗练感。

如果度过夏目漱石《三四郎》这本书,就会发现他在书中经常会提到所谓“明治十五年”这个概念。“三四郎的心里有三个世界。第一个世界很遥远,充满着与次郎所说的那种明治十五年以前的气息。那个世界里的一切都很平稳,但也都像还没睡醒。”

明治十五年是年,在这年之前出生的日本人仍在接受江户时代的“汉文素读”教育;之后的日本人则接受西洋式教育,古典汉文教育的比重急剧缩小。夏目漱石正是在年进入汉学私塾“二松学舍”学习汉诗汉文,这也成为他有志于文学的发端,笔名“漱石”也是来自《晋书》“漱石枕流”典故。由于教育形式的差异,明治十五年前后出生的日本人仿佛两类人,如果晚出生十几年,或许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物理学家夏目金之助,而不是文学家夏目漱石。

正因为对古典汉学的留恋,夏目漱石与明治中前期开始活跃的福泽谕吉等文化人有所不同,他从未倡导“全面西化”或“脱亚入欧”,反而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江户志望”,希望将江户时代延续下来的传统融入新世界。在《我是猫》中,通过猫的视角,夏目漱石终于第一次幽默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与自己达成和解,也因为从事写作,他持续多年的神经衰弱也有所好转。

写完《我是猫》以后,夏目漱石搬了家,前往不远处的本乡西片町10番地吕字7号。回国以后几年之间,夏目漱石一直住在书生气浓厚的本乡,方便去附近的东京帝国大学教书。或许是因为如此,以东京大学为主舞台的《三四郎》总少不了夏目漱石在本乡的活动痕迹:夏目漱石的宅子成为广田教授所谓“西片町的家”,夏目漱石日常喜爱的西餐厅“青木堂”更是直接被搬进作品,引来时人光顾。而由于夏目漱石的描写,时至今日,东京大学附近也留下许许多多与夏目漱石相关的痕迹:由于三四郎是在东大“心字池”遇到女神,如今这片池子也被称为“三四郎池”。

说来也巧,就在夏目漱石搬离本乡以后不到一年,又有几个学生合租了西片町空置房子,其中便有从仙台来到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周树人。由于鲁迅先生日后也在日本很有名气,这栋房子目前的名称是“夏目·鲁迅旧居”,中日两位文豪的人生交界点就在这片狭窄的屋子中,不禁让人倍感奇妙。

年2月,夏目漱石正式从东京大学辞职,加入朝日新闻社,从一名英文教授转行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他不再苛求自己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者,不再想去成为一名催人奋进的英语老师,而是转变身份,成为一名给人带来快乐与思考的作家。数年后,极具人气的夏目漱石受到日本首相西园寺公望的接见,之后还曾获得文部省授予的“文学博士”称号。虽然他最终辞退称号,但若不是选择成为作家,恐怕往日那位仅仅靠着教授英语过日子的夏目金之助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此等殊荣。

只是,那只为他带来好运的黑猫却不能继续陪他了。年9月13日,黑猫去世,夏目漱石停掉所有工作,专门为黑猫撰写讣告,告知亲友与门生。为了纪念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夏目漱石特地在早稻田宅院中为猫竖起一座石塔(猫冢),成为漱石故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漱石读者来到此地,为石塔敬献猫粮或是玩具,为漱石这只引路猫祈求冥福。

1
查看完整版本: 猫奴夏目漱石的文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