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鲁迅与日本的那些事儿
TUhjnbcbe - 2025/8/2 17:36:00
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今年是鲁迅诞辰周年,关于鲁迅的文章多而充实,主动和被动地吸收一些。然中国人自幼课本需背诵鲁迅作品,鲁迅妇孺皆知,但掌握的信息越多,对这样一个伟人,他的形象在头脑中便多了层描摹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看过朱正先生的《鲁迅传》,信息量庞大,多为引据考证,资讯可靠。另一本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文笔有小说的阅读感,更倾向于鲁迅思想不同时期的转变。

如果想了解日本人眼中的鲁迅,日本研究鲁迅的作家丸尾常喜写的《明暗之间》,也是立传角度的补充。

摄于北京鲁迅故居

因为鲁迅写过自叙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对于童年回忆有诸多细节描写,所以各类传记在此处便大同小异,而不同之处多为历史背景的解读,以及除本人阐述之外,生命阶段略有侧重地去深度开掘真实人物的经历。

鲁迅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最特别的历史阶段,几千年的君主制轰然解体,新文化涌进新一代思想中,新与旧的交替,犹如一夜之间,但对于个体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去消化、认识的。

从闭关锁国到师夷长技,那个年代涌现的文学家、思想家,大多留学归来,才重新看清眼前混沌不堪的祖国。但像鲁迅般被推入东洋日本留学技术,却主动思想觉醒,直面病灶本质人心的人间清醒者,却是少数。

鲁迅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今日读鲁迅,也可以在日本文人眼中的鲁迅,去感受、深化我们内心木雕版的鲁迅束之高阁的形象。

新闻价值与历史价值兼容的现实意义与珍存价值,有时迸发在一瞬间的视角抽离之上,正如鲁迅在日本仙台的解剖课上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时,惊愕于照片角落里某些中国人的木纳神色。那个默默的学生被刺激后的一瞬间,无人注意,然而他却对中国近代思想的进化吹响了号角。

鲁迅观看的15张幻灯片之一

日本:进化的根本

在日本的鲁迅,一次显性的“幻灯片事件”,令其弃医从文,背后的潜在观念积累是在日本读过的书,吸收过的西方思想观念冲击。

鲁迅和日本的联系最早是在20岁时,两江总督派赴日本学习的留学生之一,同行者有其他4名毕业生,及校长等人,日本“大贞丸”号轮船启程那一刻,他忐忑不已,这一趟出洋学习,将送回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在此之前,被派出洋学习的严复就是一名“洋务人才”,他曾在福州船政学堂求学,毕业后留学于英国的海军学院,归国后在李鸿章的天津水师学堂出任总教习。

送出国是为了学习航海技术,但他在留学期间对欧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更感兴趣,他突然发现技术是表层技能,而强国有一套配套的学问和制度体系支撑才是关键。

他在年就公开批判“中体西用”论,如果想改变认识论和方法论,必须全面改革中国的学问、思想、制度。

在日本8年留学的时间里,鲁迅经历了几个重要的人生转折:一个是剪辫子,一个弃医从文,一方面是接触大量国外书籍,包含思想、理论、制度的种种信息。

严复先生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的进化论的原理科学,为鲁迅等一代人打开了新思路,达尔文认为的进化机制是自然筛选,而赫胥黎对进化论人类社会的思考进一步阐释,社会伦理的进步依靠的是斗争,适者生存。

前几天国内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年度演讲注意为《进化的力量》,他的观点同样着手与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部分,万物在不断变化中,生存者不一定是最强的、最牛的,一定是最适合的。

只不过刘润的针对的是个体进化,鲁迅思考的是世界范围的竞争、阶级力量的对立,是人类格局的进化。

这样高维度的理论辩证法,让鲁迅隔海遥望祖国,陷入了日久的沉思,日日想,再去翻书饥似渴地想了解更多的知识体系,再思考,终于在一次解剖课上,做了思想的抉择,更好的整合自己的思想脉络:国民性、思想觉醒才是“治愈”与改变之本。

上海:内山完造书店

鲁迅最后的十年是在上海度过的。到达上海的第二天鲁迅就到北四川路的就到内山书店选书、购书。

内山书店也是鲁迅代销自己作品的一个渠道,多年的往来,书店老板内山完造与鲁迅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在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自警队横行霸道,鲁迅公寓遭到搜查,只要带着家人到内山书店一家分店躲避一个多月。

鲁迅与内山完造合影

对于鲁迅来说,内山书店不仅仅是购买图书的渠道场所,而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内山书店有七八张沙发围着一个桌子,可供消费者和读者坐下阅读。

年到年,根据鲁迅日记和书账记载计算,鲁迅每年购书少则元,多达元,其中日文书居多,大多都购于内山书店。

年8月,增田涉到达上海,手中拿着老师佐藤春夫的介绍信,找到内山完造,经其介绍与鲁迅相识。

增田涉跟鲁迅先生学习《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在先生指导和帮助下将《中国小说史略》译成日本语,同时写了日文《鲁迅传》初稿,经鲁迅先生亲自改阅。

年增田涉与佐藤先生合译《鲁迅选集》,鲁迅对其装帧非常满意。

增田涉这样回忆鲁迅如何嗜书如命:“光买书的费用他就可以花去将近百分之二十。但是这百分之二十给他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费用。”

年鲁迅病逝前后,增田涉和内山完造在上海帮忙安排鲁迅先生的葬礼。内山完造发表了著名的墓前讲话。他说:“鲁迅先生的伟大存在是世界性的,他给予日本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一言以蔽之,先生是个预言家。”

六七十年代增田涉晚年期间,翻译的《中国小说史略》又增改了三版,力图让先师鲁迅的文学作品活跃在现代社会,鲁迅精神文化长久弥新。

《明暗之间鲁迅传》的作者是日本鲁迅研究者万尾常喜,他师从增田涉,生于年,虽然与鲁迅在世连擦肩而过的缘分都没有,但却继承了增田涉研究鲁迅作品的文学教授,如今也已仙逝。

《鲁迅选集》到《鲁迅传》在日本的影响

年与增田涉与老师佐藤先生合译《鲁迅选集》,在岩波书店出版后,鲁迅的作品在日本被大众所阅读传阅,名声逐渐大起。

增田涉和鲁迅先生讨论学问的书信已编成《鲁迅增田涉师弟答问集》在日本和中国出版。

年二月,太宰治完成鲁迅传记《惜别》,主要以来日本仙台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鲁迅为原型撰写的小说传记,体系了太宰治对鲁迅的尊敬和敬仰。

年,鲁迅的《故乡》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篇目,延续至今。

写在最后

很多人对于鲁迅与日本的关系敏感到神经衰弱,拿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鲁迅的政治态度。首先洋务运动被派出国留学,鲁迅当时并不能随意选择去哪个国家,他只是简单秉承“师夷长技”的态度出国学习技术,从他的同学们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自始自终抱着“镀金”后,回国找一份高薪工作,报效国家是后话,光宗耀祖是真。

鲁迅在日本期间的思想转变,除了受到梁启超、严复等国内文化者的思想启蒙外,真正的思想放开的是文化空间的自由,可以随意购买国外书籍,无政治压力从文字中观看世界,如果不是日本,而是去了德国、英国,可能鲁迅的世界观形成会更为广阔。

在上海的内山书店亦如此,应当时的国情,因为是日本人开的,所以图书的范围更广泛自由,才会让鲁迅在最后的十年,依旧能如饥似渴地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含量,促进鲁迅精神的深度化,至于他与内山先生的私人关系,不至于上升到中日关系的裙带里。

也因为在内山书店,鲁迅人在上海,不必重游日本,作品就漂进东洋,在竹内好、增田涉等文人的助力下,鲁迅在日本名声大噪,作品流传广泛,树立起一代文学宗师的东亚典范。

这本《明暗之间》的作者丸尾常喜,生于年,但在年买了日文版本《鲁迅全集》,并为之所倾,师从增田涉后,便用一生去了解、探究、传播鲁迅的作品。是日本“鲁迅读书会”的开拓者,重要的鲁迅研究者,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鲁迅在日本的影响力和作品阅读力。

鲁迅曾站在黑暗与光明之界,用切身之力“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光明还会远吗?鲁迅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与日本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