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4月10日讯(记者邹浩通讯员胡丹萍刘娜雷海霞)在武汉市洪山区战疫一线,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奔走在各个康复驿站开展线下巡诊,24小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将温暖和勇气传递到越来越多的康复人员心底——他们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心理援助团队。
为患者解开心中疑团
“你们来了,我心里踏实多了!”走进康复驿站,裹着层层密密的防护服,作为洪山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徐巍、教师刁春婷参与例行巡诊时,感受到了康复人员言语中的激动。
今年60岁的陈兰(化名),在1月底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后,医院的ICU病房。当时,她姐姐滞留国外无法返回,弟弟同样被确诊。家中90岁的父亲和80多岁的母亲,作为密切接触者也被送往隔离点留观。本就担心父母无人照顾的陈兰,在得知父亲突然离世时一度精神崩溃。治愈出院以后,陈兰来到了康复驿站,情绪低落。
3月中旬的一天,在例行巡诊中,徐巍发现了陈兰的情况。与驿站工作人员交流后,徐巍进一步了解到,陈兰感染之前就有轻微的神经衰弱。治愈出院时,尽管医生开的出院证明显示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却因为他人的一次无心口误,让陈兰心里刻上了“一次阴性一次阳性”的烙印,导致她不愿出院,并在延期出院来到康复驿站后,仍然坚称自己没有痊愈。“这属于生理康复了,心理没有过关,心中的线团还没理顺。”徐巍说。
掌握信息后,徐巍试着拨通了陈兰的电话。“一开始,她言辞闪躲。”于是徐巍便转移了话题,问陈兰在驿站的吃住情况,并开始用武汉话和她交流,她便慢慢打开了话匣。陈兰开始讲述自己的就医经过和家人的情况,总觉得“内心难平”。徐巍一方面耐心倾听,一方面用讨论的方式,和陈兰一起分析整个过程,并罗列了多种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帮助她澄清事实,鼓励她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整个谈话持续了近60分钟,后来她说“如释重负”。
“康复人员可能出现麻木、否认、恐惧、焦虑、抱怨、孤独等情绪,这些都属于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徐巍说,此时要给予很好的理解和支持,引导他们允许自己出现上述情绪反应,接纳目前的隔离环境,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用歌声缓解患者情绪
“我的心里好苦……”3月28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李谷雨在康复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