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從春分這一天起,白晝會越來越長,氣溫也越來越高,陽氣氤氳,千花百卉爭明媚的日子了,就在眼前了。其實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下雨降溫為主,所謂倒春寒,有一些朋受凉感冒了,再次提醒大家仍要繼續春捂。
春分有兩重含義,一是指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樣長,各為12小時;二是指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至此,人體的生髮機能已經相當旺盛了。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節氣養生
中醫認為在春分時節正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機,因此我們要注意餐飲,把握好養生的好時機。因為,當人體新陳代謝不協調時,體內會出現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致使早衰和疾病的發生。尤其在春分時節,此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高峰期,但春天多變的氣候又會使體內失衡,誘發一系列疾病。
《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春分時節,天地之間陰平陽秘,人居天地之間,人的身體亦受天地氣機影響,亦會歸於陰平陽秘。故春分養生,以平衡為標準,當根據體質需要而調節陰陽,不可扶陽太過,亦不能滋陰太多。
一、起居養生
(1)在起居方面應晚睡早起,慢步緩行(古人沒有電,睡的比較早,往往天黑就要睡了。春天所說的晚睡,不是半夜才睡,而是十點多鐘就要入睡,這時已經是亥時,為人定之時)。
(2)睡前揉腹,平衡氣血
春分之日陰陽平衡,最宜調體。對應到人體,小腹是人體的中心,對平衡氣血起著關鍵作用,如果平時有手腳冷、便秘、乏力、懶動等症,春分時節睡前揉腹最宜。活到93歲高齡的扁鵲,通過揉腹來養生。孫思邈也常以“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為自己的養生方法。
(3)《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
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鬱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4)適時增減衣物,尤其應注意下肢及腳部的保暖,穿衣以下厚上薄為宜。“勿極寒,勿太熱”,最好能夠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潛伏的寒邪。
同時,各地氣候又有很大差異,大家也要根據本地氣溫作相應的衣物加減,因地制宜。一般來講,北方多風,轉春時常有寒冷氣候的反復,所以要多“捂”,預防倒春寒。南方天氣逐漸回暖,白天漸長,氣溫、日照、降水上升和增多,衣服可適當漸漸減少,穿著宜偏暖些。
除此之外,穿衣也要因人制宜。老人體虛怕寒,減衣宜少;年輕人陽氣旺盛,著衣可相對較少。總而言之,要根據自身情況,結合“春捂秋凍”的原則,做出合理安排。
二、飲食養生
春分時大自然陰陽各占一半,飲食上也要“以平為期”,保持寒熱均衡。春分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薑、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春分屬仲春,此時肝氣旺,腎氣微,故在飲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同時,由於肝氣旺,易克脾土,雨水較多,易生濕,因此飲食方面同時也要注意健運脾胃,健脾祛濕。飲食上可多吃薑、蔥、蕎、韭菜、淮山、枸杞、土豆、椰菜、雞肉、鯉魚、鯽魚等,同時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蜂蜜也是“吃春”的首選,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清肺解*。
春季萬物勃發,菜品繁多,大家可以多吃時令菜。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誡我們“不時,不食”,就是說,不是這個季節的菜果就不吃。時令菜也是“運氣菜”。食物一要講究“氣”,一要講究“味”。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藥物、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
春令時菜包括有養陽之用的韭菜;助長生機的豆芽、萵苣、蔥、豆苗、蒜苗;滋養肝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青梅、杏、李、桑葚、櫻桃等。
(1)香椿
香椿是春菜的代表之一,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人開始食用椿芽,清朝時更被譽為“貢椿”。
香椿最常見的吃法大概就是香椿炒蛋了,椿香交融蛋香,金黃鮮綠,用色香味送來春天的氣息。
在中醫看來,香椿能夠調理中焦氣機升降失和所致的食欲不振,這個時候如果吃點香椿,不僅可以給自己補補脾陽,還能防止春困“困”住我們的脾胃,把堆積在中焦消化不了的食物,轉化成能滋養身體的氣血。
(2)韭菜
“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雖說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韭菜,但最為鮮嫩可口的還要數春韭。
李時珍把韭菜描述為“肝之菜”,就是因為肝主升發,而韭菜是溫性食物,能起到助肝升發的作用,有助於疏調肝氣,適合心情不好的時候吃~
(3)春筍
清代養生學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筍,甘涼,舒鬱,降濁升清,開膈消痰。”意思是說春筍能幫我們把體內的濁氣降下去,清陽之氣升起來,還能清除體內堆積的痰飲。
但春筍性味偏涼,體質好的人可以灼一下即可,品嘗原有的鮮美,而脾胃寒涼的人,需要去掉春筍的寒涼之性,可以做油燜筍。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吃筍過量,這些寒涼的蔬菜食用過多會產生過敏性疾病,切記!
特別提醒:
一、春季的野菜也是不可多得的養生佳餚。如:春野菜、苦菜、馬蘭頭。(偏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可過食!)
二、著重提醒一下:過了春分以後,菠菜就不宜吃了,尤其是病人!
菠菜是甘、辛溫的,略微有些澀性,因此容易收斂邪氣。
因為春天人氣要生髮,這時候吃收澀的菜就非常不利了,尤其病人,吃了容易發病。
當然,澀性也要一分為二地看。菠菜是冬天的應季蔬菜,
冬天需要藏精,收澀,所以冬天吃正好。可以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還可以通大便,對痔瘡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菠菜根尤其好吃。
夏天,菠菜更不能吃了。有人吃了菠菜等有收澀性的菜,然後在烈日下奔走,汗出不暢,導致身上起紅斑、癢。
以後,夏天就見不得太陽,太陽一曬就紅就陽,這就是所謂的“日光性皮炎”。
很多日光性皮炎就是這樣得的。
所以,菠菜只能是冬天吃的。
另外,因為菠菜有收澀性,所以素有結石的人,就算是冬季也儘量少吃或不吃。
三、運動養生
(1)曬太陽
俗話說,春天“百草回芽,百病復發”,為什麼會出現百病復發的情況呢?這是因為此時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勃發,陽氣充足,會衝擊體內的病灶,將病邪趕出體外,而如果陽氣不足或是陽氣受到壓抑,各種病徵就會捲土重來。
有一個好辦法可以養陽去百*,那就是曬春陽,春陽怎麼曬?
曬太陽,春天陽氣升發,向老天爺借點陽氣,補益身體,再好不過。
曬手心,曬頭頂,曬後背都可以。尤其曬背最“補”
人的背部皮下蘊藏著大量的免疫細胞,通過曬太陽可以啟動這些免疫細胞,達到疏通經絡、流暢氣血、調和臟腑、祛寒止痛的目的。人的頭頂有百會穴,曬春陽時摘下帽子,讓陽光從頭頂的百會穴進入人體,有助通暢百脈、調補陽氣。曬背和曬百會結合起來效果最好,能去百*。
(2)登山就是一項極佳的有氧運動,山中的空氣異常新鮮,對於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同時還能增強心臟的收縮能力。在山巔之上極目遠眺,可以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勞,還可使緊張的大腦得到放鬆和休息。
(3)放風箏也是春季外出的最佳備選方案之一。放風箏時,雙眼望著藍天,可以消除眼肌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同時,在陽光明媚、空氣清新之處放風箏,會使人接受紫外線的照射,促使陽光與皮膚的光合作用,特別是兒童,可以促進其骨骼的生長發育。
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近年來,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療法”治療精神抑鬱、神經衰弱、小兒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療效。
四、艾灸養生
春分艾灸需要注意哪些呢?
首先,春分後雨水增多,陰雨綿綿,大家的情緒可能會有些低沉。
因此我們在艾灸時,可以一如既往的強調疏揚肝氣,同時防範陰雨環境帶來的濕氣,選擇疏肝健脾的穴位(如肝脾俞、肝俞、太沖、足三裡)多灸。
還有就是要平衡陰陽,《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人體背為陽,腹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因此在艾灸時,儘量做到上下前後兼顧,陰虛的人可多灸滋陰穴(如三陰交、太溪、湧泉),陽虛的人可多灸扶陽穴(如大椎、命門、關元、足三裡)。
五、情志養生
調暢情緒,節制怒氣。怒應於肝,但怒最傷肝。讓情緒平和,保持微微快樂的狀態,最有益於健康。並且,要遠離怨恨惱怒煩五種負面情緒。
情緒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誇張一點說,情緒就是健康的晴雨錶。情緒好,健康就好;情緒差,健康就差。情緒源於我們的內心,內心失和,五臟六腑皆失和,由此成為百病之源。
古人對於四季變遷格外敏感。春分,更是意義重大。古時沒有電,人們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規律生活。但春分日之後,白天越來越長。大自然所賜予的更多光亮,就顯得彌足珍貴。
春分時節
讓自己的心平和起來
感受自然春光
注: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