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抑郁就会想到抑郁症。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感到的抑郁,只是抑郁情绪而已。它跟抑郁症的症状很类似,但是不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提醒大家注意,其实很多被抑郁困扰的人都是抑郁症的潜在易感人群。也就是说,当抑郁情绪持续时间久了,会有可能转化为抑郁症。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虽然不同,但有一些也是共通的。比如抑郁的核心感受相似:
心境低落。情绪总提不起来,很难感到高兴和愉快,心里好像笼罩着一层雾霾,没有阳光。兴趣丧失。原来喜欢的人现在懒得见了,原来感兴趣的事现在不愿意做了,即使强撑着做,也没有那么大的动力。精力降低。总感觉疲乏无力,做起事情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是迟迟开动不了,或者虎头蛇尾。
还有一些附加感受:专注的能力降低了,做事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效率降低了。自信降低了,原来很自信的人现在突然变得没信心了。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给自己很低的评价,做什么事都没有勇气了。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觉得自己活着就是社会的负担,浪费了社会的资源,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认为前途暗淡,悲观消极。感觉没有什么希望,没有什么奔头,非常的灰心。想自杀,甚至真的会有自杀的行动。也有一些人会自伤、自残,比如拿烟头烫自己的皮肤,拿刀捅自己的胳膊等等。食欲下降,再好的美食也不动心了,久而久之体重减轻,日渐消瘦。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比如说易激惹,点火就着,稍微有一点不愉快,就会发泄在别人身上,以至于会有一些恶作剧的行为,或者会有所谓的借酒浇愁。
有抑郁情绪表现或抑郁情绪体验的不一定是抑郁症患者。正常人也会有抑郁体验和表现。但是抑郁情绪的抑郁程度轻,没有躯体特征性症状。能自己向亲友诉说,以宣泄、以求尽快恢复正常心情。能正确地评估自己躯体状况、自身的现状及对挫折、损失能设法克服弥补,并有相应的动机、愿望和意志活动。可以正确评估现实的和客观的事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生活能力尚可,当现实环境或处境改善时,心情就会及时改善。
另外,抑郁情绪大多是有外界原因的。比如说你最近压力太大,会感觉到抑郁,或者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一时半会儿走不出来。这个时候连续的心理干预就能起到效果。而抑郁症有它的生理因素,也就是你的生理机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除了心理干预以外还需要生物干预,也就是药物治疗。而且,抑郁症还容易复发,它是一个周期性的反复发作的疾病。
介绍一下关于抑郁的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标签化。就是把抑郁等同于抑郁症,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由于不了解相关的知识,有时候会把诊断给扩大化,谈抑郁色变,导致自己有一点抑郁情绪,就非常的恐慌。学会辨别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就不用再动不动就担心,可以给自己吃一个定心丸。
第二个误区就是对抑郁掉以轻心,不当回事。在这个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漏诊的现象。所以当你感觉到了有一些抑郁情绪,自己应该敏感地发现,并且及时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评估。抑郁情绪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但是如果时间久了转化成了抑郁症,处理起来就会比较麻烦,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当我们感到抑郁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比如神经递质也会发生细微的异常改变。
第三个误区是,因为抑郁而产生羞耻感,把抑郁当成一种过错来看待。比如很多人讲到抑郁,就好像感觉我很娇气,很矫情,不堪一击,性格软弱。自己不愿意面对,也怕别人知道。这种羞耻感跟个人的性格有关系,跟我们的社会文化也有关系。它会耽误我们,让我们生活得越来越谨小慎微,有问题不敢去解决。
第四个误区是,把抑郁简单理解成不快乐。抑郁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本来非常乐观,整天喜笑颜开的,突然之间微笑着跟我们说他很抑郁,我们会感觉他在开玩笑。实际上,他可能患了微笑型抑郁。他已经习惯于把痛苦隐藏在内心深处,平时表现得很乐观,当他说出抑郁的时候,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表情上还是微笑的。所以,这种抑郁往往伴有很强烈的掩饰性。还有的抑郁表现为易激惹,就是突然变得很容易发脾气。我们可能会觉得困惑,如果某个人很容易生气,很容易跟人吵架,这不是表明他能量很足吗?难道是抑郁了吗?其实,这种易激惹的表现,正是因为他控制情绪的能力下降了,也是抑郁的表现之-。
还有就是时而觉得心情莫名的沮丧,担心自己没有前途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也能高兴起来,而且变得异常兴奋,甚至控制不了的激动。这种情况在我们心理学上叫做双相情感障碍,就是说情绪会周期性地高涨或者低落,有时候表现为抑郁,有时候表现为躁狂。一般这个周期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天。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大家